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波动,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两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情感障碍。典型表现有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兴奋话多、睡眠紊乱等,可能伴随认知功能损害或躯体症状。
抑郁发作以持续两周以上的心境低落为核心症状,患者常出现显著兴趣丧失、精力减退,伴有自我评价降低、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部分患者存在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反复自杀念头。抑郁发作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或应激事件有关,需通过心理评估结合临床检查确诊。
躁狂发作表现为持续一周以上的情绪高涨或易激惹,患者出现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等症状。典型特征包括过度自信、挥霍消费、言语急促等,可能伴随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常由生物节律紊乱或脑内多巴胺过度活跃引发,需与器质性精神障碍进行鉴别。
混合发作指抑郁与躁狂症状在24小时内快速交替出现,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情绪低落与思维加速的矛盾表现。这种状态易导致诊断延误,常见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患者,可能与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有关,需要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症状维度评估。
快速循环型指一年内出现四次以上情感发作,多见于双相情感障碍病程中后期。患者情绪状态在抑郁、躁狂或混合相间频繁切换,常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抗抑郁药物使用不当相关。这类患者对传统心境稳定剂反应较差,需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后仍可能遗留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情绪不稳等残留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影响社会功能。残留症状可能与前额叶皮层代谢异常相关,需要通过认知行为治疗配合药物维持治疗来改善。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家属应协助监测情绪变化并督促按时服药。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饮食中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出现症状加重或自杀风险时须立即联系精神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