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预防精神疾病可通过保持规律作息、培养健康社交关系、适度运动、及时心理疏导、定期体检等方式实现。精神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心理压力等多因素相关,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保证每日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昼夜颠倒。建立固定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下降,增加焦虑抑郁风险。午休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维持稳定的人际交往,每周至少参与2-3次线下社交活动。孤独感是精神疾病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兴趣小组、社区活动拓展社交圈。遇到心理困扰时,应及时向亲友倾诉,避免长期压抑情绪。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能显著缓解心理压力。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状态。瑜伽、太极等身心练习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减轻应激反应。运动前后需做好热身和拉伸,避免运动损伤。
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技巧有助于缓解急性焦虑。记录情绪日记能帮助识别压力源,建立应对机制。企业员工可定期参与EAP心理援助项目,学生群体应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咨询资源。
每年进行1次全面健康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等检测。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等生理问题可能表现为情绪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孕期及更年期女性应关注激素变化对情绪的影响。
日常饮食需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族、Omega-3脂肪酸摄入,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限制精制糖和咖啡因摄入,避免情绪波动。建立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等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社区可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普及相关知识,消除病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