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鼓膜内陷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避免用力擤鼻、使用药物、鼓膜按摩、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鼓膜内陷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炎、气压损伤、鼻咽部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日常需避免耳道进水或频繁掏耳,防止继发感染加重内陷。可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但禁止深入耳道内部。若合并外耳道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局部治疗。
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擤鼻,防止气流逆行冲击咽鼓管。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控制鼻黏膜水肿,减少对咽鼓管的压迫。
急性期可遵医嘱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或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禁用减充血剂长期滴鼻。
适用于轻度内陷,可用手指轻压耳屏后快速松开,通过气压变化促进鼓膜复位。也可采用瓦尔萨尔瓦动作,即捏鼻闭口鼓气,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鼓膜穿孔。
严重内陷伴听力下降或反复积液者,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中耳积液,或放置鼓室通气管。鼻咽部肿瘤压迫者应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需定期复查耳内镜,避免通气管脱落或继发感染。
日常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症状。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防黏液分泌增多。若出现耳痛、听力骤降或眩晕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中耳胆脂瘤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听力,避免影响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