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中医如何调理

2.06万次浏览

毕叶 副主任医师

毕叶副主任医师   

肥胖症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调理,主要有健脾祛湿、疏肝理气、温肾助阳、活血化瘀、针灸疗法等方式。

1、健脾祛湿

脾虚湿盛型肥胖表现为肢体困重、大便黏腻,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茯苓、白术等药材可增强脾运化功能,减少水湿滞留。日常建议用薏苡仁、赤小豆煮粥,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若伴随舌苔厚腻、腹胀明显,可配合艾灸足三里穴。

2、疏肝理气

肝郁气滞型肥胖多见胸胁胀满、情绪波动,柴胡疏肝散是基础方剂。玫瑰花、陈皮等代茶饮有助于缓解气机郁结。此类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长期压力过大可能加重代谢紊乱,需配合情志调节。

3、温肾助阳

肾阳虚型肥胖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金匮肾气丸可温补肾阳。饮食可适量加入肉桂、核桃等温补食材,忌食绿豆等寒凉之物。艾灸关元穴能改善基础代谢率,但需注意阴虚火旺者禁用此法。

4、活血化瘀

血瘀型肥胖多伴皮肤暗沉、月经不调,血府逐瘀汤能改善微循环。山楂、黑木耳等食材有辅助化瘀作用,建议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若出现舌下静脉曲张等明显瘀血征象,需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5、针灸疗法

体针选取中脘、天枢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耳针常用饥点、内分泌点控制食欲。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每周治疗2-3次,配合埋线疗法可延长刺激效果。针灸期间出现晕针等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

中医调理需坚持3个月以上周期,治疗期间每日记录体重变化,每周测量腰臀比。饮食遵循早饱午好晚少原则,以清蒸、炖煮为主,避免煎炸食品。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每周累计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出现口干、心悸等不适需及时调整方案,合并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