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肺癌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但环境因素仍是主要诱因。肺癌的发生通常由遗传易感性、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慢性肺部疾病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部分肺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BRCA1/2、EGFR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人群患癌概率略高于普通人群,但需结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发病。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避免接触烟草等致癌物。
烟草中含有苯并芘等70余种致癌物,可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吸烟者肺癌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15-30倍,且吸烟量与患病风险呈正相关。戒烟后10-15年,患病风险可降至接近非吸烟者水平。
PM2.5等污染物可沉积在肺泡深处,诱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会使肺部组织反复修复,增加细胞突变概率。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佩戴口罩可降低暴露风险。
石棉、砷、铬等职业致癌物接触者肺癌风险显著增高。这些物质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破坏DNA,潜伏期可达20-30年。相关从业人员应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肺结核、慢阻肺等疾病导致的肺部瘢痕可能恶变。慢性炎症微环境会促进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可能发展为瘢痕癌。控制原发病进展、定期随访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室内通风,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其含有的异硫氰酸盐具有抗癌作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增强肺功能,但需避免雾霾天户外锻炼。若出现持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应及时到胸外科或呼吸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