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大人低烧拉稀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对症用药、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胃肠型感冒多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侵袭胃肠黏膜会导致低热伴腹泻,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治疗以休息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合并细菌感染需用诺氟沙星胶囊抗感染。
进食不洁食物后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胃肠炎,表现为脐周绞痛、水样便及37.5-38℃低热。需暂时禁食6-8小时,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可遵医嘱服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止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体温可达38.5℃。确诊需粪便培养,治疗首选左氧氟沙星片抗菌,发热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2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产生的肠毒素可导致进食后2-6小时突发水泻,多伴低热和腹部绞痛。轻症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严重呕吐需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减少肠道分泌,避免使用止泻药延缓毒素排出。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低下时,肠道益生菌减少可能导致低热伴糊状便。需停用相关抗生素,补充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微生态制剂。日常可增加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加重肠道负担。
出现低烧拉稀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饮用淡盐水或米汤预防脱水。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品。如腹泻持续超过3天、出现血便或高热,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粪便检测等检查。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患病期间避免为他人准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