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小孩经常肚子疼痛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肠套叠等原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小孩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胃肠痉挛。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可能伴有腹胀、恶心等症状。家长需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避免空腹进食酸性食物。可适当热敷腹部缓解症状。
植物神经调节失衡会引起肠蠕动异常,常见于学龄期儿童。疼痛部位不固定,多在饭后加重,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适当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
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典型表现为夜间脐周绞痛,可能伴发磨牙、食欲异常。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磷酸哌嗪宝塔糖等驱虫药。
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后,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疼痛多位于右下腹,可能伴有低热、呕吐。超声检查可见淋巴结肿大。急性期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家长要保证孩子充分休息。
婴幼儿突发性腹痛需警惕此急症,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及果酱样便。腹部可触及包块,超声显示靶环征。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严重者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家长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送医。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记录孩子腹痛发作时间、部位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温开水。注意腹部保暖,可顺时针轻柔按摩脐周。建议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完善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如腹痛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血便等情况,需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