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肿胀怎么回事

3.88万次浏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伤口肿胀可能由局部炎症反应、细菌感染、淋巴回流受阻、过敏反应、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冷热敷处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引流、日常护理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干预。

1、局部炎症反应

创伤后机体启动防御机制,炎症介质如组胺和前列腺素释放导致血管扩张,表现为红肿热痛。轻度肿胀可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双氯芬酸钠凝胶减轻炎症,配合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抓挠或压迫伤口,观察48小时若无缓解需就医。

2、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可引发化脓性肿胀,伴随脓液渗出和发热。确诊需进行分泌物培养,可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深部感染可能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形成脓肿时须切开引流。

3、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结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可能损伤淋巴管,导致组织液滞留形成象皮肿。穿戴压力袜配合手法淋巴引流可改善症状,严重者需服用羟苯磺酸钙胶囊调节微循环。长期肿胀可能诱发纤维化,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评估。

4、过敏反应

敷料粘胶或外用药物中的成分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瘙痒性水肿。立即停用致敏物质后,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地奈德乳膏可缓解症状。记录过敏原并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过敏源。

5、血管损伤

动静脉破裂会导致血肿快速形成,伴随搏动性疼痛和皮肤青紫。小血肿可通过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大血肿需手术结扎血管并清除积血。术后使用云南白药胶囊促进凝血,动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预防贫血。

伤口肿胀期间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更换无菌敷料。限制钠盐摄入减轻水肿,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清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损伤,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若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或肿胀持续加重,应立即至急诊科或普外科就诊。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防止感染扩散引发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