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叶副主任医师
高血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饮食不当、药物影响和应激反应等。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医疗干预控制。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因自身免疫攻击或长期高糖毒性破坏β细胞,无法分泌足量胰岛素降低血糖。典型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多饮多尿,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或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也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利用,常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人群。患者常伴黑棘皮病、腹型肥胖,可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吡格列酮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需减重5%-10%以逆转早期胰岛素抵抗。
长期过量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如精制米面、含糖饮料,会导致餐后血糖持续攀升。这类人群可能出现反应性低血糖症状如心悸、出汗,后期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建议用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控制单次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在50克以内。
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促进肝糖输出引发高血糖。使用泼尼松片每日超过20毫克时,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药物性糖尿病。需监测用药期间血糖,必要时联用阿卡波糖片抑制糖分吸收。
严重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大量释放,通过促进糖异生和拮抗胰岛素作用导致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30%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此时需静脉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8-10mmol/L。
建议高血糖人群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豆类,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定期筛查眼底和尿微量白蛋白。若随机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或出现酮症症状,须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