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嘉铭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胸外科
右肺下叶肺大泡可能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先天性发育异常、长期吸烟或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肺大泡通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可通过胸部CT检查确诊,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大泡的常见病因,长期炎症导致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大泡。患者多伴有长期咳嗽、咳痰及活动后呼吸困难。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控制炎症,同时配合氧疗改善肺功能。
重症肺炎或肺结核等感染可能损伤肺组织,遗留肺大泡改变。感染后局部肺组织修复异常形成囊状结构,可能伴随反复发热、咳脓痰。需根据病原体选择盐酸莫西沙星片、异烟肼片等抗感染药物,感染控制后评估是否需手术干预。
部分肺大泡与先天性支气管发育缺陷有关,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肺泡结构异常导致局部气囊扩张,可能无明显症状或突发气胸。薄层CT可明确诊断,体积较大或反复气胸者需行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弹性纤维断裂形成大泡。吸烟者常见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戒烟是首要措施,配合使用噻托溴铵粉雾剂等支气管扩张剂,晚期可能需肺减容手术。
长期暴露于粉尘、工业废气等环境污染物可能诱发肺大泡,病理改变类似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职业暴露史,表现为慢性咳嗽伴肺功能下降。需脱离污染环境,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等祛痰药物,定期监测肺大泡变化。
肺大泡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压环境,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并减少二手烟暴露。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胸部CT,若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日常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维持适宜体重减轻肺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