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耳朵上有个小孔可能是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表现。先天性耳前瘘管通常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若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先天性耳前瘘管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存在该结构异常,子女发生概率可能增高。此类瘘管多为单侧或双侧耳廓前的小孔,深度较浅且无自觉症状。日常无须特殊处理,家长需注意避免挤压或穿刺瘘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即可。
胚胎期第一、二鳃弓融合不全可能导致耳前瘘管形成。瘘管末端可呈盲端或与耳部软骨相连,部分可能延伸至耳轮脚。未感染时表现为皮肤表面微小凹陷,家长需观察是否伴分泌物异味。建议定期用碘伏棉签轻柔消毒瘘口,防止细菌定植。
瘘管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红肿、疼痛及黄色脓性分泌物,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此时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者可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家长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瘘口,避免脓液积聚。
反复发作的瘘管炎症可能导致局部瘢痕增生或脓肿形成。急性期可表现为耳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除抗生素治疗外,必要时需行脓肿切开引流。家长应记录感染发作频率,为后续手术评估提供依据。
对于反复感染或形成慢性窦道的瘘管,建议在感染控制后行瘘管切除术。手术需完整切除上皮窦道及周围炎性组织,采用耳鼻喉科专用显微器械操作可降低复发风险。术后家长需注意伤口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缝线开裂。
日常应注意避免让儿童抓挠瘘管部位,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周水分。选择宽松衣物减少耳部摩擦,定期观察有无异常分泌物。若发现瘘管周围皮肤发红或肿胀,应及时就医评估,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处理。饮食上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