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宝宝脐疝气可通过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脐疝气通常由先天性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减少宝宝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避免剧烈活动。家长需注意观察脐部突出物的变化,轻柔按摩脐周促进肠管回纳。使用软质棉布包裹硬币或疝气带局部加压固定,但需防止皮肤摩擦损伤。
采用温热毛巾敷于脐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配合轻柔的顺时针腹部按摩,从右下腹开始沿结肠走向推按,每次5分钟。若突出物无法回纳或颜色改变,应立即停止操作。
对于合并感染的脐疝,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腹胀明显时可短期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局部红肿时可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但不可自行用药。
2岁以上未自愈或疝环直径超过2厘米需考虑脐疝修补术。传统开放手术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术后需保持切口干燥,避免剧烈运动1-2个月,定期复查腹壁愈合情况。
中医认为脐疝属气虚下陷,可选用黄芪、升麻等药材配伍的补中益气汤加减。外治可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脐,配合艾灸神阙穴。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过敏或烫伤。
家长应每日检查宝宝脐部状况,记录疝块大小和回纳难度。保持大便通畅,配方奶喂养可适当稀释浓度。避免使用过紧的尿布或束带。若发现疝块变硬、疼痛或呕吐,需立即就医。多数婴幼儿脐疝在1-2岁前可自愈,定期儿科随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