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肠痉挛的判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和医学检查,常见表现为突发性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能伴随腹胀、排气增多等症状。诊断需结合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肠痉挛典型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发作时患者常弯腰屈膝以缓解疼痛。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间歇期无不适。部分患者伴随肠鸣音亢进、腹胀或排气增多,但无发热、呕吐、血便等警示症状。儿童肠痉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双腿蜷曲。
体格检查时腹部触诊柔软无肌紧张,疼痛部位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活跃但无气过水声等机械性肠梗阻特征。若触及包块、出现反跳痛或肌卫现象,需警惕急腹症。婴幼儿可通过轻柔按压腹部观察哭闹是否加剧辅助判断。
发作前摄入生冷食物、乳制品或产气食物可能诱发肠痉挛。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发现诱因,如乳糖不耐受患者饮用牛奶后出现腹痛腹胀,或进食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后症状加重。消除诱因后症状缓解支持肠痉挛诊断。
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可排除感染性疾病,结果通常正常。粪便隐血试验阴性有助于鉴别消化道出血。若怀疑乳糖不耐受,可进行氢呼气试验。儿童反复发作需检测粪便钙卫蛋白排除炎症性肠病。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管蠕动情况并排除肠套叠、阑尾炎等急症。腹部X线平片用于鉴别肠梗阻,肠痉挛患者无液气平面。持续不缓解的疼痛需考虑CT检查排除肠系膜缺血、憩室炎等器质性疾病。
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暴饮暴食和摄入已知诱发食物。急性发作时可尝试热敷或轻柔按摩腹部,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伴随发热、便血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及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反复发作患者建议完善胃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