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小孩反复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抗感染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反复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中暑、川崎病等原因引起。
小孩反复发热时,家长可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覆盖,有助于体温自然下降。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9摄氏度的轻度发热。
发热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家长需督促小孩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有助于预防脱水。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果汁或碳酸饮料。观察小便量和颜色,若出现尿量减少或尿液深黄,需警惕脱水风险。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增加哺乳频率。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两种药物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后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量服用导致肝肾功能损伤。不可同时使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
细菌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热可能需要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使用抗生素需完成整个疗程,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治疗期间需观察是否有新发皮疹、精神萎靡等严重症状。
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家长需及时带小孩就医。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特殊情况下需进行血培养、胸片或腰椎穿刺等进一步检查。川崎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住院期间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并发症。
小孩反复发热期间,家长需保持居室通风,每日测量体温4-6次并做好记录。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粥类、面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恢复期应保证充足睡眠,暂缓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咳嗽、腹泻、皮疹等伴随症状。体温正常48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但需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定期复查血象直至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