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慢性腰肌劳损可通过生活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通常由长期姿势不良、腰部急性损伤未愈、腰椎退行性变、寒冷潮湿刺激、肥胖等因素引起。
调整日常姿势是基础措施,避免久坐久站,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睡眠选择硬板床,侧卧时双膝间垫软枕减轻腰椎压力。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少腰部负荷。日常可进行游泳、小燕飞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腰背肌力量,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拉伸。
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日用40℃左右热毛巾敷腰部15分钟。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能缓解肌肉痉挛,需在专业机构进行。中医推拿采用滚法、按揉法等松解粘连,每周2次为宜。体外冲击波治疗适用于顽固性疼痛,通过机械刺激促进组织修复。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疼痛和炎症。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能改善肌肉痉挛状态。严重者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减轻神经根水肿。中药贴敷如伤湿止痛膏也有辅助效果,但需警惕皮肤过敏。
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考虑微创介入,如射频消融术靶向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开放性手术如腰椎融合术仅适用于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者。术后需佩戴腰围保护,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肌肉功能。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及突然扭转腰部,寒冷季节注意腰背部保暖。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等器质性疾病。长期伏案工作者可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靠垫,定期进行腰部核心肌群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