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2.38万次浏览

毕叶 副主任医师

毕叶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糖尿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代谢手术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为突出。若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会明显增加。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发病。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常见于肥胖人群。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这种情况通常伴随黑棘皮病、高血压等症状。改善胰岛素抵抗需减轻体重,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片、吡格列酮片等胰岛素增敏剂。

3、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胰岛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当其功能受损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情况可能与长期高血糖毒性、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可选用格列美脲片、瑞格列奈片等促胰岛素分泌剂,严重者需胰岛素替代治疗。

4、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患者起病较急,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此类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

5、自身免疫反应

1型糖尿病多由自身免疫异常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胰岛细胞的抗体。这类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等标志物。疾病进展较快,需早期启动胰岛素治疗,同时注意预防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每日主食控制在200-300克,优先选择燕麦、荞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每3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注意足部护理,避免外伤感染。出现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