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儿童身上发烫可能由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或穿着过厚会导致体表散热减少。表现为面部潮红、额头出汗、手脚心发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摄氏度。建议立即降低室温至24-26摄氏度,减少衣物包裹,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散热。无须使用药物,脱离高温环境后1-2小时体温可恢复正常。
奔跑跳跃等大运动量活动会加速机体产热,运动后即刻测量腋温可能达到37.5-38摄氏度。伴随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性反应,休息15-30分钟后体温自然下降。家长需及时给孩子补充淡盐水,避免立即吹空调或冲冷水澡。若运动后持续发热超过2小时,需警惕热射病可能。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常见于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典型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体温可达38.5-40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配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缓解症状。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出现抽搐需急诊处理。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好发于6-18月龄。特征为持续3-5天高热,退热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发热期可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必要时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皮疹无须特殊处理,2-3天可自行消退。
大肠杆菌等病原体逆行感染泌尿系统时,除发热外还伴有排尿哭闹、尿频尿急等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8-39摄氏度,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嗜睡。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治疗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疗程通常7-10天。
家长应每日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发热期间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退热药物使用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切勿自行联合使用不同退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