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胃底息肉不一定需要摘除,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决定。胃底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观察、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等。
胃底息肉是否需要摘除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发展风险。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若无特殊形态异常,通常建议定期胃镜随访观察。这类息肉多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癌变概率极低,过度干预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医疗风险。随访间隔一般为1-2年,期间需监测息肉数量、大小变化及黏膜表面特征。对于直径5-10毫米的息肉,若内镜下表现为广基型、表面糜烂或伴有充血,则建议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此类息肉可能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治疗可有效阻断进展。操作前需通过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术后标本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这类病变可能已存在黏膜下层浸润,内镜治疗难以彻底清除病灶。手术方式包括胃楔形切除术或远端胃切除术,具体根据病灶位置决定。特殊类型的胃底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即使为小息肉也需积极干预,因其具有明确的癌变倾向。
发现胃底息肉后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减少腌制食品摄入。日常需戒烟限酒,保持规律饮食作息。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胃镜,若出现上腹疼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病理确诊为肿瘤性息肉的患者,直系亲属需进行胃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