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宝宝耳朵流水可能与外耳道湿疹、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先天性耳瘘管感染等原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鼓膜修复术等方式治疗。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处理。
宝宝耳朵流水可能与过敏或局部刺激有关,表现为外耳道皮肤红肿、渗液伴瘙痒。家长需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硼酸洗液湿敷。若合并感染需加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宝宝会出现耳痛、发热及黄色脓性分泌物。家长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配合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疼痛。哺乳时建议保持头高位。
挖耳损伤或进水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道肿胀、稀薄分泌物。需使用头孢克洛颗粒抗感染,配合氯霉素滴耳液局部治疗。家长清理分泌物时应用消毒棉签轻柔擦拭,避免使用尖锐物品。
外伤或炎症可能造成鼓膜破裂,出现清亮或血性液体流出。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环丙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严重者需行鼓室成形术。家长要防止宝宝用力擤鼻,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耳前瘘管感染时,会排出臭味脓液。急性期需口服头孢呋辛酯颗粒,脓肿形成则需切开引流。日常家长应用碘伏消毒瘘管周围皮肤,发现红肿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自行给宝宝掏耳朵,洗澡时用防水耳塞保护。注意观察分泌物性状变化,记录伴随症状如发热、哭闹等。母乳喂养的宝妈需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宝宝睡眠环境湿度在50%-60%,避免二手烟暴露。若耳道流出液体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听力下降,须立即前往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