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薄弱点或缺损处突出到异常位置形成的疾病,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治疗方式主要有生活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具体需根据疝气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身体状况决定。
早期或轻度疝气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或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建议穿戴疝气带暂时固定突出部位,但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粘连。日常可适量补充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如燕麦、西蓝花等。
适用于婴幼儿脐疝或小型腹股沟疝。通过专业手法复位后配合加压包扎,部分患儿随着腹壁肌肉发育可自愈。成人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增强腹肌力量帮助缺损闭合,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疝囊增大。
针对疝气引发的疼痛或并发症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炎症性疼痛,铝碳酸镁咀嚼片能改善因疝气压迫胃肠引起的反酸,乳果糖口服溶液用于预防便秘。药物仅对症处理,无法根治缺损,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开放式疝修补术适用于多数原发性疝气。通过缝合加强腹壁薄弱处,常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复发率较低。术后需卧床1-2天,3个月内限制体力活动。可能出现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
微创腹腔镜疝修补术适合复发性疝或双侧疝患者。通过腹壁小孔置入补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需全身麻醉,费用较高,对术者技术要求严格。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2周后逐步恢复轻工作。
疝气患者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屏气动作。术后需定期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迹象。未手术者若出现疝囊嵌顿伴剧烈腹痛、呕吐,须立即就医防止肠坏死。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疝气带,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12小时,夜间取下让皮肤休息。合理搭配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食物促进组织修复,戒烟限酒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