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小儿脐疝通常由脐环闭合不全、腹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脐部出现可复性肿块。脐疝可能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长期哭闹、便秘、慢性咳嗽等因素有关。
胎儿期脐带脱落后,脐部纤维环应逐渐闭合。若闭合延迟或缺陷,腹腔内容物易从薄弱处膨出形成脐疝。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脐环闭合不全概率较高。多数患儿在2岁前可自愈,家长需避免挤压肿块,定期观察脐部变化。若4岁后未闭合,需考虑脐疝修补术。
长期哭闹、便秘、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压持续升高,迫使肠管从脐环缺损处突出。低出生体重儿腹壁肌肉更薄弱,更易发生脐疝。家长需减少婴儿哭闹频率,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便秘风险。伴随呕吐或肿块无法回纳时,可能发生嵌顿需急诊手术。
部分患儿存在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的家族史,如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病可导致脐环组织脆弱。此类患儿可能合并皮肤弹性过度、关节松弛等症状。家长需记录家族遗传病史,医生可能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维生素C缺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延缓脐环愈合。严重营养不良患儿可能伴有体重增长缓慢、肌肉萎缩等表现。家长应保证婴儿摄入充足母乳或配方奶,适时添加富含维生素的辅食。
脐炎等局部感染可能破坏脐部组织结构,增加脐疝发生风险。表现为脐周红肿、渗液伴发热时,需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家长需每日用碘伏消毒脐部,保持干燥直至完全愈合。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使用硬币压迫等土方法,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多数脐疝会在学龄前自愈,但直径超过2厘米或发生嵌顿时,需考虑使用聚丙烯补片的脐疝修补术。定期儿科随访有助于评估自愈可能性,必要时可转诊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