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中耳炎的前兆主要有耳痛、耳闷、听力下降、耳鸣、发热等表现。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气压损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早期可能表现为耳内隐痛或刺痛感,婴幼儿常表现为频繁抓耳、哭闹不安。耳痛多由中耳黏膜充血肿胀或鼓室内压力变化刺激神经所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疼痛较剧烈,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慢性中耳炎多为钝痛,在感冒或进水后加重。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异常行为,避免延误治疗。
患者常感觉耳部堵塞感,似有棉花塞耳,说话时有自听增强现象。这与咽鼓管肿胀导致中耳通气障碍有关,可能伴随耳内气过水声。乘坐飞机或潜水后突发耳闷需警惕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可通过捏鼻鼓气法暂时缓解,但反复发作应尽早就诊。
多表现为传导性听力减退,听声音如隔厚物,尤其在嘈杂环境中更明显。儿童可能对呼唤反应迟钝,看电视需调大音量。渗出性中耳炎因鼓室积液导致声音传导受阻,慢性中耳炎可能伴随鼓膜穿孔。家长发现学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时,需排查听力问题。
常见低调耳鸣如嗡嗡声或流水声,偶见高调蝉鸣。急性期多因咽鼓管阻塞导致耳内负压,慢性期可能与内耳缺氧或耳蜗损伤有关。化脓性中耳炎耳鸣常与脉搏同步。持续耳鸣超过两周需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38-39℃发热,儿童可能伴寒战、呕吐。发热提示感染扩散或菌血症风险,需警惕颅内并发症。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无发热或仅低热。家长应每4小时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需及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预防中耳炎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应保持头高位喂养,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慢性反复发作者可考虑鼓膜置管术。出现耳道流脓、剧烈头痛或面瘫等表现应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