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室间隔穿孔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猝死等并发症。处理方式包括紧急手术修补、药物稳定循环、抗感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及长期心脏康复管理。
室间隔穿孔导致左右心室血液异常分流,心脏负荷急剧增加。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及乏力。需使用利尿剂减轻液体潴留,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后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严重者需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过渡至手术。
心肌结构破坏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电生理紊乱。持续心电监测必不可少,胺碘酮可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调节交感过度激活。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立即电复律。
缺损处湍流易滋生细菌感染。发热、新出现杂音及栓塞表现是典型三联征。血培养阳性后需足疗程静脉抗生素,首选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赘生物大于10毫米或发生栓塞需手术清除。
心输出量骤降导致肝肾灌注不足。监测肌酐、转氨酶及乳酸水平,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血管活性药物保证器官灌注压。营养支持与预防应激性溃疡需同步进行。
急性血流动力学崩溃或恶性心律失常是主要机制。植入式除颤器适用于射血分数低于35%的高危患者。心肺复苏时优先处理可逆诱因,如心包填塞或大面积肺栓塞。
室间隔穿孔患者术后需限制体力活动3-6个月,逐步进行有氧训练改善心肺功能。低盐饮食控制每日钠摄入低于3克,定期监测体重变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避免剧烈碰撞,观察牙龈出血等异常表现。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分流消失情况及心室重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