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一岁半宝宝晚上睡觉出汗可能与生理性因素、环境因素、维生素D缺乏、呼吸道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有关。生理性出汗通常无需干预,病理性出汗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夜间出汗多为正常现象。睡眠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汗腺分泌增加,常见于头部、颈部等部位。若宝宝无其他异常表现,家长只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选择透气棉质衣物,无须特殊处理。生理性出汗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卧室温度过高、被褥过厚或衣物不透气均可导致出汗。建议家长将室温控制在24-26℃,使用纯棉床品,避免穿盖过多。可通过触摸宝宝后背判断冷热,潮湿温热说明需要减少衣物。夏季可开窗通风,但避免直吹空调冷风。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表现为多汗、枕秃、夜惊。可能与日照不足、补充剂摄入不够有关。家长需遵医嘱给宝宝服用维生素D滴剂,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悦而维生素D滴剂等。同时每日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常伴随夜间盗汗,多与发热后体温调节紊乱有关。可能伴有咳嗽、鼻塞等症状。家长可监测体温,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缓解鼻塞,或遵医嘱服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药物。
儿童甲亢较为罕见,表现为持续性多汗、易激惹、体重不增。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家长发现宝宝合并眼球突出、心率过快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包括甲巯咪唑片等抗甲状腺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内分泌科医师指导。
家长应定期记录宝宝出汗时间、部位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汗产品。保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活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优质蛋白,如母乳、配方奶、酸奶等。若出汗伴随发热、精神差、发育迟缓等表现,需及时至儿科门诊排查结核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日常护理以观察为主,避免过度干预正常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