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鹅口疮与口腔溃疡是两种不同的口腔黏膜病变,前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后者多与局部创伤或免疫因素相关。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导致,常见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人群。口腔溃疡多因机械损伤、维生素缺乏、精神压力或自身免疫异常诱发,部分与遗传相关。两者病原体及高危人群存在明显区别。
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乳凝块样斑块,强行剥离后可见充血创面,多无疼痛感。口腔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性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充血明显,伴有灼痛感,进食时疼痛加剧。
鹅口疮好发于颊黏膜、舌背及上腭,病灶可融合成片。口腔溃疡多见于唇内侧、舌缘、颊部等易受摩擦部位,通常为孤立性病灶,直径2-4毫米。
鹅口疮不经治疗可能持续数周,易复发。口腔溃疡具有自限性,轻型7-10天自愈,重型可能持续1-2个月,愈后不留瘢痕。
鹅口疮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氟康唑胶囊局部涂抹。口腔溃疡可选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顽固性溃疡需排查系统性病因。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两类疾病的基础,建议每日刷牙并使用软毛牙刷减少黏膜损伤。鹅口疮患者应避免含糖食物,口腔溃疡发作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婴幼儿出现鹅口疮需及时就医,成人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建议检测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