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癔病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但与传统精神病存在差异。癔症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通常由心理因素诱发,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癔症的核心特征是症状与器质性病变不匹配,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瘫痪、失明、失声等躯体症状,或记忆缺失、身份识别混乱等心理症状。这类症状并非故意伪装,而是潜意识层面的防御机制。发病机制涉及心理应激、童年创伤、人格特质等因素,女性发病率略高。诊断需排除癫痫、多发性硬化等器质性疾病,常用标准包括DSM-5或ICD-11中的分离性障碍诊断条目。
传统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多与脑内神经递质异常相关,症状以幻觉、妄想、认知功能损害为主,通常需要长期药物控制。而癔症症状具有发作性、情境依赖性,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急性发作时可短期使用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片,或抗抑郁药如盐酸帕罗西汀片,但须严格遵医嘱。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刺激,家属应给予理解支持而非指责。若症状反复发作或影响社会功能,需到精神心理科进行系统评估,必要时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干预。日常可通过正念训练、放松技巧预防发作,切忌自行诊断或滥用镇静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