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新生儿肚脐鼓起来可能是脐疝的表现,通常由腹壁肌肉未完全闭合、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引起,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需医疗干预。
新生儿脐部肌肉和筋膜未完全闭合是常见生理现象,表现为肚脐轻微鼓起,哭闹时更明显。随着生长发育,多数在6-12个月内自然闭合。家长需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衣物摩擦,无须特殊处理。
频繁哭闹、便秘或肠胀气会导致腹压升高,促使肠管从脐环突出形成脐疝。表现为柔软包块,按压可回纳。建议家长减少婴儿哭闹,母乳喂养时注意拍嗝,腹部按摩缓解胀气。若包块变硬或无法回纳需就医。
脐带残端处理不当可能影响脐环闭合,导致局部组织薄弱。需观察有无渗液或红肿,每日用碘伏消毒脐周,使用护脐带保护。若伴随发热或分泌物增多,可能继发感染,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
少数患儿存在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的先天缺陷,疝囊包含肠管且不易回纳。可能伴有呕吐、腹胀等症状,需超声确诊。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脐疝带压迫治疗无效时,考虑脐疝修补术等手术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脐疝持续不愈。若合并生长迟缓、特殊面容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或酶活性。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疗法。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避免用硬币等硬物压迫脐部,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成熟,降低腹压。若脐疝直径持续增大超过3厘米、出现皮肤破损或嵌顿表现,应立即就诊小儿外科。多数生理性脐疝随年龄增长改善,定期体检监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