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伤口愈合时发痒通常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主要与新生神经末梢敏感、组胺释放及胶原蛋白重塑有关。
伤口愈合早期阶段,局部炎症反应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这些化学介质可能激活皮肤中的瘙痒感受器。随着肉芽组织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开始生长,此时未成熟的神经末梢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轻微触碰或温度变化都可能诱发瘙痒感。在增生期阶段,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需要重新排列组合,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牵拉也可能刺激周围神经。部分人群对伤口渗出液中的炎性因子反应较强,可能加重瘙痒程度。
少数情况下,伤口瘙痒可能提示异常愈合过程。当出现持续剧烈瘙痒伴随红肿热痛、渗液增多或伤口边缘隆起时,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或瘢痕疙瘩形成。糖尿病患者的慢性伤口因神经病变可能出现异常瘙痒,某些药物过敏反应也会导致伤口周围皮肤瘙痒加剧。这类情况需要医疗干预控制感染或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有助于减轻瘙痒,避免抓挠可防止二次损伤。可遵医嘱使用苯海拉明乳膏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严重瘢痕增生者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愈合期间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适当冷敷能暂时缓解不适感。若瘙痒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