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母乳性黄疸通常对健康足月儿没有明显影响,多数情况下可自行消退。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喂养不足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但无其他异常症状。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延续,通常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2-3周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12周。黄疸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这种情况下婴儿精神反应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稳定,大小便颜色无异常,肝功能检查指标也在正常范围内。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无需特殊治疗。
少数情况下当血清胆红素值超过15mg/dL或黄疸持续超过12周时,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此时可能伴随嗜睡、拒奶、发热、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胆道闭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医生可能建议暂停母乳喂养3天观察黄疸消退情况,或根据胆红素水平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婴儿皮肤黄染范围变化,记录喂养次数及大小便情况。若发现黄疸迅速加重、波及四肢或手心脚心,或伴随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哺乳期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摄入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或药物,遵医嘱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直至黄疸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