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剑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骨科
骨结核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骨骼外伤、合并其他结核病等原因引起,骨结核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清创、营养支持、局部制动、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至骨骼,多累及脊柱、髋关节等负重部位。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夜间盗汗、病变部位疼痛肿胀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疗程通常较长。
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生骨结核。这类人群可能伴有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配合注射用链霉素、乙胺丁醇片等二线抗结核药物,必要时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蛋白质和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骼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患者常见贫血、肌肉萎缩等表现。需补充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增加日光照射促进钙吸收,严重者可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骨折或开放性伤口可能成为结核菌入侵门户,局部形成冷脓肿。特征为伤口迁延不愈伴窦道形成。除规范抗结核治疗外,可能需手术清除死骨,术后用石膏固定6-8周。
约30%骨结核患者合并肺结核,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需进行胸部CT检查,同时服用利福喷丁胶囊等穿透性强的药物,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
骨结核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热量和蛋白质,适量补充维生素AD制剂。病变部位避免负重,脊柱结核需卧硬板床。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X线片,全程规范用药是治愈关键。出现药物过敏或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康复期可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恢复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