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晚上睡不好觉可能由心理压力、作息紊乱、环境干扰、躯体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睡眠障碍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浅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干预等方式缓解。
长期焦虑、抑郁或过度思虑会导致大脑皮层持续兴奋。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应激事件可能引发入睡困难或夜间频繁觉醒。建议通过正念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情绪,睡前避免处理复杂事务。若持续超过一个月,需考虑焦虑障碍或抑郁症可能,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等药物。
昼夜节律失调是常见生理性因素。频繁熬夜、日间补觉会打乱生物钟,导致褪黑素分泌异常。跨时区旅行、轮班工作可能造成入睡时间延迟或早醒。建议固定起床时间,白天接触自然光,夜间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短期失眠可尝试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片调节睡眠周期。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超过40分贝或温度不适均会干扰睡眠连续性。寝具硬度不合适可能引发肌肉紧张。建议保持室温18-22℃,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部分人群对电磁辐射敏感,需将路由器等设备移出卧室。
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代谢亢进引发失眠,常伴心悸、消瘦等症状。慢性疼痛如关节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灼感会频繁打断睡眠。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夜间发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低氧血症均需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可配合使用右佐匹克隆片改善睡眠质量。
部分降压药如哌唑嗪片可能引起夜间觉醒,糖皮质激素会延迟入睡时间。含咖啡因的药物或保健品摄入过晚会拮抗腺苷受体。建议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时间,避免在下午三点后饮用浓茶或咖啡。使用镇静类药物如艾司唑仑片需警惕依赖性。
改善睡眠需建立规律作息,睡前两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可饮用温牛奶或小米粥。卧室应保持黑暗安静,选择透气棉质寝具。长期失眠伴随日间功能损害需尽早就诊,睡眠监测可明确具体类型。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预防跌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