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器官发育、营养需求和疾病风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早产儿通常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新生儿,其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需要特殊护理。
早产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常需使用固尔苏注射液等药物辅助呼吸。脑部血管脆弱,可能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消化系统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早期需通过鼻饲管喂养。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需定期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需要更高热量的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每日需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铁剂预防贫血。蛋白质需求比足月儿高,但乳糖耐受能力较差。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需使用母乳强化剂增加营养密度,必要时通过静脉营养支持。
母体抗体传输主要在妊娠后期完成,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易发生新生儿败血症,需预防性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风险高,建议在流行季节使用帕利珠单抗注射液预防。疫苗接种需按校正月龄进行。
早产儿棕色脂肪储备不足,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出现低体温。需在辐射抢救台或暖箱中维持中性温度环境,使用伺服式体温控制模式。出院前需通过室温适应训练,居家环境需保持24-26℃恒定温度。
早产儿需定期进行GMs全身运动评估和贝利量表测试。早期干预包括袋鼠式护理、抚触治疗和运动训练。可能遗留脑瘫、智力障碍等后遗症,需长期随访至学龄期。部分极早产儿需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修复。
家长需定期带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按校正月龄评估发育里程碑。保持喂养规律,注意消毒隔离,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居家护理时需监测呼吸、体温和喂养耐受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建议参加早产儿随访门诊,接受专业指导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