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唐氏筛查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指标,结合超声检查结果,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概率的产前筛查手段。筛查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指标检测和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测量。
通过抽取孕妇静脉血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三醇等生化指标。这些物质的异常波动可能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相关,其中PAPP-A水平降低和游离β-hCG升高是唐氏综合征的典型血清学特征。
在妊娠11-13周期间通过B超测量胎儿颈后部皮下液体积聚的厚度。正常NT值应小于3毫米,增厚可能提示染色体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病风险。该检查需由专业超声医师在特定孕周完成,测量误差需控制在0.5毫米内。
将血清学结果、NT值、孕妇年龄、孕周等参数输入专用软件计算风险值。高风险阈值通常设定为1/270,超过该值需进一步通过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确诊。该模型对21三体的检出率可达85%,假阳性率约5%。
早期筛查在孕11-13周进行,结合NT和血清学指标。中期筛查在孕15-20周仅检测血清学指标。双阶段联合筛查可提高检出率至95%,但需两次采血并增加医疗成本。
建议所有孕妇常规筛查,35岁以上高龄孕妇风险显著增加。既往生育染色体异常胎儿、家族遗传病史、孕早期接触致畸物者为重点人群。筛查前需充分告知其局限性,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异常可能。
孕妇进行唐氏筛查前应保持正常饮食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影响血清指标。筛查后需按医嘱定期产检,高风险孕妇应在遗传咨询师指导下选择后续诊断方案。日常注意补充叶酸等营养素,保持情绪稳定,任何异常妊娠症状需及时就医。建议配偶共同参与产前咨询,全面了解胎儿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