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溶血症通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主要涉及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不匹配。
当母亲为Rh阴性血型而胎儿为Rh阳性血型时,母体可能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第二胎及之后的妊娠,首次妊娠时母体免疫系统通常不会产生强烈反应。孕期需通过抗体筛查和超声监测胎儿状况,必要时可进行宫内输血或提前分娩。
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可能发生轻度溶血,因母体天然存在的抗A、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此类溶血症状通常较Rh溶血轻微,表现为新生儿黄疸,可通过蓝光照射治疗,严重时需换血治疗。
如Kell、Duffy等血型系统不合也可能导致溶血,但发生概率较低。这些血型系统的抗体筛查不属于常规产检项目,多在出现不明原因溶血时进行专项检测。
母体产生的IgG类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血程度取决于抗体效价、胎盘通透性及胎儿代偿能力,严重者可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死亡。
Rh阴性孕妇在分娩Rh阳性胎儿后72小时内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致敏。产前监测包括定期抗体效价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等。出生后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和胆红素水平,及时干预溶血性黄疸和贫血。
孕期规律产检对预防新生儿溶血症至关重要,Rh阴性孕妇应特别关注抗体筛查结果。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进展快、贫血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告知医生母婴血型信息。母乳喂养可帮助促进胆红素排泄,但严重溶血时需暂停母乳直至抗体效价下降。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加重溶血反应,按医嘱完成后续随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