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子宫内膜癌主要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遗传因素有关。发病机制涉及激素失衡、代谢异常及基因突变等多因素相互作用。
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持续作用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性月经或长期使用单一雌激素制剂等情况。这类患者需定期妇科检查,必要时采用孕激素治疗或调整用药方案。
脂肪组织可促进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同时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形成高雌激素和高胰岛素环境。体重指数超过30的人群风险显著增加,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维持健康体脂率。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异常增殖。血糖控制不佳者风险更高,需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配合内分泌科治疗。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慢性炎症状态可能参与癌变过程。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的患者应规范降压治疗,同时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携带者终生发病概率可达60%。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35岁后每1-2年接受子宫内膜活检筛查。
预防子宫内膜癌需保持健康体重,控制血糖血压,避免长期单一雌激素暴露。35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绝经后异常出血需及时就诊。高风险人群可通过口服避孕药、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医学干预降低发病概率,同时注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脂饮食,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