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流口水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咽喉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主要有出牙期刺激、口腔溃疡、脑瘫、扁桃体炎、消化不良等因素。
婴幼儿在4-7个月开始萌牙时,牙龈神经受到刺激会反射性增加唾液分泌。此时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无法及时咽下唾液导致外流。家长需保持宝宝下颌干燥,使用纯棉围兜并及时更换,避免皮肤长期潮湿引发湿疹。
疱疹性口炎或手足口病可引起口腔黏膜破损,疼痛会抑制吞咽动作,同时炎症刺激唾液腺分泌亢进。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或西瓜霜喷剂促进黏膜修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口腔肌肉协调障碍,表现为持续流涎伴吞咽困难。这类患儿往往伴有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等症状。需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口肌训练,必要时使用盐酸苯海索片等药物控制唾液分泌。
咽喉部炎症会引起吞咽疼痛及唾液滞留,常见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咽痛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胃肠功能紊乱时,胃酸反流刺激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增加唾液分泌。家长应注意喂养姿势,避免过度喂养,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醒脾养儿颗粒等调节胃肠功能。
家长发现小儿持续异常流涎时,应记录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避免用力擦拭口周皮肤。日常可进行轻柔的面部按摩促进肌肉协调,选择软质食物减少咀嚼负担,定期清洁玩具和手部防止病从口入。若流涎伴随发热、拒食或发育迟缓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