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发烧手热脚热可能是由感染性发热、脱水、代谢异常、药物反应或中枢性发热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监测体温,观察伴随症状,必要时就医明确病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儿童发热最常见原因,病原体刺激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常见伴随咳嗽、流涕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药物退热。
高热时水分蒸发加快,循环血量不足可能导致末梢血管收缩与扩张失衡。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燥,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Ⅲ或温开水,严重时需静脉补液。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会加速产热,可能出现多汗、易怒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确诊,治疗需使用甲巯咪唑片等抗甲状腺药物。
疫苗接种后或服用某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若持续发热需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更换为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替代药物。
脑炎、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可能伴随头痛、呕吐。需通过腰椎穿刺确诊,治疗需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家长应保持室内通风,给孩子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体温超过38.5℃时可先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果蔬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抽搐、皮疹等警示症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日常注意营养均衡与充足睡眠,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有助于预防感染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