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儿童术后持续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药物干预及伤口护理等方式治疗。术后发热可能与手术创伤反应、感染、脱水、药物反应或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擦浴导致皮肤刺激。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退热贴敷贴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禁止冰敷或冷水浴以免引起寒战加重发热。
术后发热会增加隐性失水,需分次少量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按5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观察尿量及颜色,若4小时内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需警惕脱水。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配方奶喂养者无须稀释奶液。
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低渣流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发热期间蛋白质需求增加,可添加蒸蛋羹或鱼肉糜补充优质蛋白。术后48小时内禁止食用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体温正常3天后逐步过渡到普食。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适用于3个月以上患儿,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两者均需间隔6小时给药。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用于细菌感染性发热,磷酸奥司他韦颗粒适用于流感病毒感染。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每日检查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液,使用碘伏棉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覆盖无菌敷料。胸腔术后发热需警惕肺炎,应鼓励患儿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腹部术后发热伴腹胀需排除肠粘连,可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术后72小时内低热多为吸收热,若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寒战、精神萎靡需及时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保持室内温度22-24摄氏度,每日通风2次。记录发热曲线图,包括体温峰值、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片剂及益生菌制剂,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