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萎缩可能由神经退行性病变、脑血管疾病、外伤、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语言障碍、情绪异常等症状。脑萎缩可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脑萎缩的常见原因,与神经元异常蛋白沉积有关。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近期记忆丧失,逐渐发展为定向力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丧失。临床常用多奈哌齐片、美金刚胺片、卡巴拉汀胶囊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需配合认知训练和营养支持。
脑梗死、慢性脑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病变会导致局部或弥漫性脑组织萎缩。这类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常见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
严重脑外伤后可能出现创伤性脑萎缩,尤其常见于额叶和颞叶区域。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执行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急性期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减轻脑水肿,后期通过高压氧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促进修复。
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可破坏脑实质导致萎缩。这类患者多有发热、头痛等急性感染史,后期出现进行性痴呆。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青霉素钠注射液等,合并癫痫时需添加丙戊酸钠缓释片控制发作。
亨廷顿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病可导致特定脑区萎缩。这类疾病多有家族史,常伴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治疗包括青霉胺片驱铜、丁苯那嗪片控制舞蹈样动作等对症处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
脑萎缩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脑力活动,进行记忆训练、计算练习等认知康复。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抗氧化作用的深色蔬菜等。家属需协助患者建立日常生活提醒系统,预防跌倒等意外,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