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是什么引起的

3.31万次浏览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溢血可能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血液病、抗凝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症状。脑溢血可通过控制血压、手术治疗、止血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

1、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脑溢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变薄、脆性增加,在血压骤升时容易破裂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等症状。治疗需紧急降压,常用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控释片、卡托普利片、缬沙坦胶囊等,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血肿。

2、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结构缺陷,容易在血流冲击下破裂。这类患者可能突发意识丧失、癫痫发作,部分人有长期偏头痛病史。确诊需脑血管造影,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术后需长期随访。

3、脑动脉瘤

脑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的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典型表现为突发炸裂样头痛、颈项强直,可能伴随瞳孔不等大。急诊处理包括尼莫地平注射液缓解血管痉挛,后续可选择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

4、血液病

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前驱症状,脑出血后常表现为多部位渗血。治疗需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同时针对原发病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药物。

5、抗凝药物过量

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可能诱发脑出血。患者多有服用抗凝药史,出血后症状进展较缓慢,可能出现嗜睡、肢体无力。需立即停用抗凝药,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时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凝血功能。

预防脑溢血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过度用力。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规律降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高血脂人群调整饮食结构。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时须立即就医,康复期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