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膜穿孔流脓可通过清理脓液、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修复手术、避免进水等方式治疗。耳膜穿孔流脓通常由中耳炎、外伤、异物损伤、气压伤、感染等因素引起。
耳道内脓液需由医生用无菌器械清理,避免自行掏挖导致二次损伤。清理后可减轻耳道压力,缓解疼痛,并为后续药物治疗创造条件。若脓液黏稠,可能需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细菌繁殖。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禁止使用含耳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滴耳液。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适用于合并全身感染症状者。需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不适或皮疹等不良反应。
对于经久不愈的大穿孔,可行鼓室成形术或脂肪填塞术。术前需控制感染,术后避免擤鼻及剧烈运动。多数患者术后听力可明显改善。
洗浴时用防水耳塞或涂凡士林的棉球堵塞外耳道,禁止游泳。进水可能导致化脓性中耳炎复发,延缓穿孔愈合。
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胡萝卜、鸡蛋,有助于黏膜修复。若出现发热、眩晕或听力骤降需立即复诊。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观察耳道分泌物情况,防止脓液堵塞影响药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