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食道癌的形成与长期慢性刺激、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机制包括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异常、基因突变累积等。
长期摄入高温食物、烈酒或腌制食品会持续损伤食道黏膜。亚硝胺类化合物可直接破坏DNA结构,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可能诱发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反复炎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癌前病变。
家族中存在食道癌病史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某些基因如TP53突变会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失常,CDKN2A基因缺失可能影响抑癌功能。这类人群即使接触较少致癌因素也可能发病。
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及锌元素会影响黏膜修复能力。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时,抗氧化物质减少会导致自由基堆积,加速上皮细胞DNA损伤。蛋白质缺乏可能降低免疫功能。
胃酸和胆汁持续反流至食管可引起巴雷特食管,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的化生过程可能伴随异型增生。反流物中的胆盐和胰酶具有促癌作用,这种环境下p16基因甲基化概率增加。
HPV16/18型感染可能通过E6/E7癌蛋白使抑癌基因失活。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后,可能干扰细胞凋亡途径,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这种情况在食道上段癌中较常见。
预防食道癌需戒烟限酒,避免进食超过65℃的热食,减少腌制熏烤食品摄入。建议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菜水果,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存在巴雷特食管或慢性食管炎者应规范治疗反流性疾病,40岁以上高危人群可考虑肿瘤标志物筛查。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