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类和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徐建威 副主任医师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先天性巨结肠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肠道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导致的肠道蠕动障碍,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腹胀等症状。

1、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局限于直肠远端,可采用药物治疗和肠道管理。药物治疗包括口服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剂,帮助软化大便;肠道管理包括定期灌肠、饮食调节,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高脂肪、低纤维食物。这类患者通常不需要手术,但需长期管理。

2、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范围较广,涉及直肠和部分结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Swenson手术、Duhamel手术和Soave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后将正常肠段与肛门吻合,恢复肠道功能。手术后需配合药物治疗和肠道管理,预防并发症。

3、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累及整个结肠,手术难度较大,通常采用全结肠切除术或回肠造口术。术后需长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必要时进行肠外营养。肠道管理方面,需特别注意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定期监测营养状况。

4、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范围最小,通常局限于肛门内括约肌区域,可采用局部治疗。方法包括肛门扩张术、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等,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缓解排便困难。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复发率较低。

5、术后并发症管理是先天性巨结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并发症包括肠道狭窄、便秘复发、感染等。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肠道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对于便秘复发的患者,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增加肠道管理措施,如定期灌肠、增加运动等。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变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强调手术、药物和肠道管理的综合应用,同时注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