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肺炎

我想了解下孩子患感冒还是肺炎如何判断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开角青光眼和闭角青光眼怎么判断?

开角青光眼和闭角青光眼可通过眼压测量、前房角镜检查、视野检查等方式判断。开角青光眼通常表现为眼压缓慢升高、视神经损害隐匿,闭角青光眼则多因前房角突然关闭导致眼压急剧上升,伴随剧烈眼痛、头痛等症状。

1、眼压测量

眼压测量是判断青光眼的基础检查。开角青光眼患者的眼压通常呈慢性轻度升高,可能长期维持在20-30毫米汞柱范围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闭角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眼压可迅速超过40毫米汞柱,需紧急处理。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是常用工具,但单次测量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前房角镜检查

前房角镜检查能直接观察房角结构差异。开角青光眼的房角开放但小梁网功能异常,房水外流受阻。闭角青光眼的房角狭窄或完全闭合,虹膜根部前粘连是典型表现。检查需在暗室环境下使用Goldmann三面镜或房角镜完成,可明确区分两者解剖结构差异。

3、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可评估视神经损害程度。开角青光眼早期表现为旁中心暗点,逐渐发展为弓形缺损。闭角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全视野模糊,慢性期损害模式与开角型相似。标准自动视野计如Humphrey或Octopus能定量分析视野缺损范围,但需多次复查确认结果。

4、视神经检查

视神经检查通过眼底镜或OCT观察视盘改变。开角青光眼常见视杯凹陷扩大、盘沿变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闭角青光眼急性期可见视盘充血水肿,慢性期与开角型改变相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辅助早期诊断。

5、症状对比

症状差异是重要的临床鉴别点。开角青光眼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可能出现夜间视力下降。闭角青光眼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突发眼红眼痛、头痛恶心、虹视现象,慢性期可能有间歇性视物模糊。病史采集需重点关注症状发作特点与诱因。

建议青光眼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4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者、青光眼家族史者。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暗环境用眼,闭角型患者慎用散瞳药物。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等,必要时考虑激光或手术治疗。保持情绪稳定、控制血压血糖也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怎么判断胃炎和胆囊炎?

胃炎和胆囊炎可通过症状特点、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区分。

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灼烧感,疼痛与进食相关,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胆囊炎常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可能伴有发热、黄疸。影像学检查中,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是诊断胃炎的主要手段。胆囊炎则需通过腹部超声或CT检查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胃蛋白酶原水平异常,胆囊炎患者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胆红素水平异常。

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出现持续腹痛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咸国哲

山东省立医院 肝胆外科

结肠癌高危低危如何判断?

结肠癌高危与低危的判断主要依据家族史、肠道病变、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评估。高危人群通常存在结肠癌家族史、长期炎症性肠病、腺瘤性息肉病史等特征,低危人群则无明确危险因素且肠道检查结果正常。

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一级亲属中有结肠癌患者时风险更高。这类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腺瘤性息肉是明确的癌前病变,直径超过1厘米或多发性息肉风险更高。年龄超过50岁且存在长期吸烟、酗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也属于高危范畴。

低危人群通常无结肠癌家族史且肠道检查结果正常,日常饮食结构均衡并保持规律运动。这类人群发生结肠癌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建议从45岁开始定期筛查。部分低危人群可能存在短期便秘或腹泻等轻微症状,但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体重正常且无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肠道环境相对健康,癌变风险较低。

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低危人群可每3-5年检查一次。日常应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食用,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疖肿如何判断成熟与否?

疖肿是否成熟可通过红肿范围缩小、脓头形成、触痛减轻等表现判断。疖肿是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疖肿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硬结,随着炎症发展,病灶中心逐渐软化形成黄白色脓栓。成熟疖肿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红肿区域边界变得清晰,硬结中央出现明显脓头,按压时有波动感,自发疼痛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可见脓液自行穿透表皮,此时切忌强行挤压,避免感染扩散。未成熟疖肿通常呈现弥漫性红肿,硬结坚实无波动感,疼痛持续且可能放射至周围区域。

若疖肿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或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无论是否成熟均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疖肿时,建议尽早就诊评估。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疖肿未破溃前可局部热敷促进成熟,破溃后需用无菌敷料覆盖。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组织修复。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脚踝扭了怎么判断是不是骨折?

脚踝扭伤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肿胀程度、疼痛特点和活动能力综合评估。若出现剧烈疼痛无法承重、明显畸形或骨擦感,可能存在骨折,建议立即就医拍摄X光片确诊。

脚踝扭伤后局部肿胀和淤青是常见表现,但骨折的肿胀往往更严重且迅速加重,皮肤可能出现张力性水疱。骨折的疼痛通常集中在骨性结构如内外踝尖,按压时疼痛尖锐局限,而韧带损伤的疼痛范围较弥散。尝试活动踝关节时,骨折患者常因剧痛完全无法负重行走,甚至轻微被动活动也会诱发疼痛,而普通扭伤在休息后多可勉强支撑部分体重。踝关节稳定性测试中,若出现异常关节活动或骨擦音,需高度怀疑骨折可能。

部分轻微骨折如撕脱性骨折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局部压痛和轻度功能障碍,容易与韧带损伤混淆。骨质疏松患者或儿童骨骺损伤时,即使轻微外力也可能导致骨折,但外部表现不明显。踝关节特殊部位骨折如距骨骨折可能初期X光片无法显示,需通过CT或MRI进一步检查。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痛觉迟钝,可能掩盖骨折典型症状。

踝部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消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避免二次损伤,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疑似骨折时须用夹板或硬质材料临时固定踝关节,避免搬运过程中移位加重损伤。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普通X光片可诊断大多数骨折,复杂情况需CT三维重建评估。恢复期应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预防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热门标签

肝炎 截瘫 肝衰竭 脑膨出 脑动脉瘤 乳腺肿瘤 继发性腹膜炎 急性颌下腺炎 脑室内脑膜瘤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