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子可能由外耳道损伤、频繁掏耳、细菌感染、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切开引流等方式处理。
1. 外耳道损伤挖耳或异物划伤导致皮肤屏障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易侵入毛囊引发感染。无须特殊治疗,保持耳道干燥即可。
2. 频繁掏耳过度清洁会破坏耳道酸性环境,棉签残留纤维可能堵塞毛孔。建议家长避免给孩子频繁掏耳,改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
3. 细菌感染可能与游泳进水或免疫力下降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红肿和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莫匹罗星软膏或头孢克洛分散片。
4. 糖尿病因素高血糖环境易继发顽固性感染,常伴随反复发作和愈合缓慢。需控制血糖并行脓液培养,必要时静脉注射抗生素。
日常避免耳道潮湿,发作期间忌辛辣食物,若出现发热或耳周肿胀需立即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