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普外科

我今年40岁,15天前做了左腹斜疝手术,现在走路疼痛,伤口里面有硬块,请问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郑宝荣 住院医师
天津市静海县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成人腹股沟斜疝怎么治?

成人腹股沟斜疝可通过保守治疗、疝带固定、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等方式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通常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先天性因素、结缔组织异常、手术史等原因引起。

1、保守治疗

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通过减少腹压增加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进行干预,配合使用缓泻剂减轻排便压力。日常需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保守治疗无法根治疝气,但可延缓病情进展。

2、疝带固定

采用医用疝带对疝囊进行体外压迫,适用于暂不能手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尺寸的疝带,每日正确佩戴并定期检查皮肤状况。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磨损、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不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

3、腹腔镜疝修补术

通过腹壁小切口置入补片进行微创修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双侧疝或复发疝患者,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需注意术后可能出现血清肿、慢性疼痛等并发症,需选择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

4、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采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术中需精细分离疝囊并妥善放置补片,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3个月。可能出现补片感染、异物感等风险,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5、传统疝修补术

通过自体组织缝合修补缺损,适用于补片过敏或感染风险极高者。术后需严格卧床1周并使用腹带保护,复发率相对较高。目前多用于急诊嵌顿疝抢救,择期手术已逐渐被无张力修补取代。

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长时间弯腰、剧烈咳嗽等。建议循序渐进恢复日常活动,术后3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饮食需保证足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促进伤口愈合,适量补充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定期随访复查,出现发热、切口渗液或局部肿块需及时就医。吸烟患者应戒烟以降低复发风险,慢性咳嗽患者需同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斜疝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斜疝通常由腹壁肌肉薄弱、腹压增高、先天性因素、结缔组织异常及手术史等原因引起。斜疝的发生主要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缺陷有关,常见诱因包括慢性咳嗽、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等。

1、腹壁肌肉薄弱

腹股沟区肌肉层天然存在薄弱点,随着年龄增长或营养不良导致肌肉萎缩,可能形成疝环。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腹横筋膜松弛后无法有效约束腹腔内容物。

2、腹压增高

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妊娠等持续性腹压增高因素,会迫使肠管通过薄弱区突出。重体力劳动者或举重运动员因反复屏气动作,也容易诱发斜疝形成。

3、先天性因素

男性胎儿期睾丸下降过程中鞘状突未完全闭合,遗留潜在通道。约30%婴幼儿存在鞘状突未闭现象,部分会发展为先天性斜疝,表现为出生后腹股沟区包块。

4、结缔组织异常

胶原蛋白代谢异常导致腹股沟区筋膜强度不足,此类患者常伴有其他部位疝或静脉曲张。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复发性斜疝。

5、手术史

既往腹部手术可能破坏腹壁正常结构,特别是阑尾切除术、前列腺手术后,局部瘢痕组织形成薄弱点。多次手术患者发生切口疝后可能继发斜疝。

斜疝患者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日常可佩戴疝气带暂时缓解症状,但根治需手术修补。建议选择高蛋白饮食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结缔组织强度。术后三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防止复发。出现腹痛呕吐等嵌顿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有哪些?

腹股沟斜疝可通过保守治疗、疝带固定、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方式治疗。

1、保守治疗:

适用于婴幼儿或暂不宜手术者。通过减少腹压活动、避免咳嗽便秘等诱因,部分婴幼儿斜疝可能自愈。成人保守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

2、疝带固定:

使用特制疝带压迫疝环阻止疝内容物突出,适用于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者。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局部皮肤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3、腹腔镜疝修补术:

通过微创技术置入补片加强腹壁薄弱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大多数成年患者,尤其适合双侧疝和复发疝的治疗。

4、开放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方式直接缝合修补腹壁缺损,包括巴西尼法、麦克威法等。术后需卧床3-5天,存在一定复发率,目前多用于急诊嵌顿疝处理。

5、无张力疝修补术:

采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显著降低复发率至1%以下。包括李金斯坦术式等,已成为成人腹股沟疝的标准术式。

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可进行提肛训练增强腹肌力量。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慢性咳嗽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若出现发热、伤口红肿等感染征象需及时就医。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斜疝手术后第二天可以下床吗?

斜疝手术后第二天是否可以下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并发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术后评估:医生会根据手术方式、麻醉类型及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是否适合下床。腹腔镜手术恢复较快,传统开放手术恢复较慢。全麻患者需待麻醉完全消退后再活动。

2、活动原则:术后早期活动以床上活动为主,如翻身、抬腿等。下床活动需循序渐进,先坐起、站立,再缓慢行走。活动时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以防伤口裂开或疝复发。

3、注意事项:下床活动时需有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防止跌倒。活动过程中如出现头晕、伤口疼痛或渗血等不适,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告知活动后需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4、个体差异:年轻、体质好的患者恢复较快,术后第二天可尝试下床。老年、体质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恢复较慢,需延迟下床时间。患者需遵医嘱,不可擅自下床活动。

5、康复指导: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身体恢复。

斜疝手术后第二天是否下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活动,注意活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并发症。术后康复期间,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区别?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主要在于疝囊的突出路径和位置,直疝从腹壁后直接突出,斜疝则通过腹股沟管斜行突出。直疝多见于中老年人,斜疝更常见于年轻人和儿童,治疗上两者均需手术修复,但手术方式略有不同。 1、直疝的疝囊直接从腹壁后突出,通常位于腹股沟管的内侧,与腹壁下动脉内侧相关。这种疝的发生与腹壁肌肉薄弱有关,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腹压增高的人群。直疝的突出路径较短,疝囊颈较宽,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手术修复通常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在疝囊颈部放置补片来加强腹壁。 2、斜疝的疝囊通过腹股沟管斜行突出,通常位于腹股沟管的外侧,与腹壁下动脉外侧相关。这种疝的发生与腹股沟管未完全闭合有关,常见于年轻人和儿童。斜疝的突出路径较长,疝囊颈较窄,嵌顿和绞窄的风险相对较低。手术修复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疝囊颈部来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 3、直疝和斜疝的临床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可伴有疼痛或不适。诊断上,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来区分两者。直疝的肿块通常位于腹股沟管内侧,斜疝的肿块则位于外侧。治疗上,两者均需手术修复,但手术方式略有不同。直疝通常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斜疝则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 4、预防腹股沟疝的关键在于减少腹压增高的因素,如避免长期咳嗽、便秘和重体力劳动。加强腹壁肌肉的锻炼也有助于预防疝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疝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疝内容物嵌顿和绞窄。手术治疗是根治疝的有效方法,术后应注意休息和康复,避免复发。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在于疝囊的突出路径和位置,直疝从腹壁后直接突出,斜疝则通过腹股沟管斜行突出。直疝多见于中老年人,斜疝更常见于年轻人和儿童,治疗上两者均需手术修复,但手术方式略有不同。预防腹股沟疝的关键在于减少腹压增高的因素,加强腹壁肌肉的锻炼,及时就医和手术治疗是根治疝的有效方法。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水中毒 肺动脉闭锁 急性腹膜炎 硫化氢中毒 外耳胆脂瘤 胫骨上端骨折 妊娠期糖尿病 色素性青光眼 广泛性焦虑障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