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一岁宝宝手足口病怎样治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打手足口病疫苗后发烧怎么办?

打手足口病疫苗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适量补液、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出现发热属于常见不良反应,多与疫苗激活免疫反应有关。体温低于38.5摄氏度时建议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式,同时增加母乳或温开水摄入量预防脱水。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超过24小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退热栓等药物。观察是否伴随皮疹加重、精神萎靡等异常症状,此类情况需排除疫苗过敏或合并感染可能。

发热期间保持室内通风,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剧烈活动加重不适。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手足口病疫苗第二针可以推迟多久打?

手足口病疫苗第二针可以推迟1-3个月接种,但应尽量按时完成免疫程序。

手足口病疫苗第二针与第一针的推荐间隔为1个月,若因特殊情况需要推迟,通常建议在1-3个月内完成补种。推迟接种可能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但不会导致疫苗失效。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来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延迟接种可能导致抗体产生时间延后,增加感染风险。若儿童存在发热、急性疾病或严重慢性疾病发作期,可适当推迟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尽快补种。

建议家长在推迟期间避免儿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并注意观察是否有发热、口腔疱疹等症状,及时就医评估。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手足口病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手足口病疫苗通常建议接种,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高发,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接种疫苗能针对性预防EV71型病毒导致的重症病例,该病毒是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主要病原体。我国现有EV71灭活疫苗,需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疫苗保护率较高,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等轻微反应,通常1-2天自行缓解。未接种疫苗的患儿在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更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接种后仍需注意日常防护,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保持手部卫生。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前兆有哪些?

手足口病前兆通常表现为低热、食欲不振、口腔不适和手足臀部皮疹。

手足口病早期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持续1-2天。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拒食或流口水,这与口腔黏膜即将出现的疱疹有关。口腔内可能出现红色小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处。随后手掌、足底及臀部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疹子周围有红晕,一般不痛不痒。这些症状可能同时或先后出现,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2周有接触史。

建议家长注意观察儿童症状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好了之后会不会脱皮?

手足口病痊愈后可能出现脱皮现象,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疾病恢复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指、脚趾或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脱皮,这与病毒感染导致皮肤表层损伤有关。脱皮通常表现为轻微、局部的皮肤剥落,不伴随疼痛或瘙痒,属于正常恢复过程。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较大面积的脱皮或伴随红肿、渗液等症状,可能与继发细菌感染或个体皮肤敏感性有关。这种情况需警惕继发感染,必要时就医评估。

恢复期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脱皮部位,可适当使用温和保湿产品帮助皮肤修复。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肺炎 炭疽 垂体危象 睑球粘连 出血性肠炎 慢性鼻咽炎 输卵管肿瘤 范科尼综合征 化脓性角膜炎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