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的首选治疗措施是立即进行电除颤,同时配合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心室颤动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需在黄金4分钟内实施抢救,主要干预手段包括电除颤、肾上腺素等药物应用、纠正电解质紊乱及病因治疗。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
1、电除颤双向波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核心手段,首次能量选择200焦耳。对于院外发生的心室颤动,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可显著提高生存率。电除颤后需立即评估心律,若仍为室颤则需重复进行,并配合持续胸外按压。对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设备会自动识别并放电治疗。
2、心肺复苏在获取除颤设备前应立即开始高质量胸外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开放气道后给予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心肺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抢救过程中需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每2分钟轮换按压人员以保证效果。
3、药物治疗肾上腺素是心室颤动的一线药物,每3-5分钟静脉注射1毫克,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冠脉灌注。胺碘酮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静脉负荷量300毫克,维持量900毫克/24小时。利多卡因作为替代选择,初始剂量1-1.5毫克/千克。同时需监测并纠正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4、病因处理急性心肌梗死需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暴发性心肌炎可能需要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于QT间期延长导致的尖端扭转型室速,静脉补镁和异丙肾上腺素可缩短复极时间。药物中毒引起者需使用特定解毒剂,如地高辛中毒可用地高辛抗体片段。
5、高级生命支持建立高级气道管理包括气管插管或声门上气道装置,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目标体温管理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通常维持32-36摄氏度24小时。对于难治性心室颤动,可考虑体外心肺复苏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室颤动患者抢救成功后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完善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功能。长期管理包括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定期复查电解质和心电图。饮食需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预防复发。
心室颤动患者的脉搏通常无法触及或呈现极不规则、微弱的状态。心室颤动是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脏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室无效收缩,主要有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等特征。
心室颤动发生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体表大动脉搏动随之消失。临床检查中,颈动脉、桡动脉等部位均无法触及规律脉搏,即使偶有微弱搏动也完全无规律可循。这种脉搏特征与心室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直接相关——心肌纤维混乱颤动导致心输出量骤降至零。心电监护仪可显示典型的室颤波形,表现为振幅形态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可达每分钟200-500次。
部分患者在室颤发作初期可能出现短阵脉搏,表现为脉搏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齐,这种过渡状态称为脉搏短绌。但随病情进展,数秒内便会发展为完全性脉搏消失。需要特别注意,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的脉搏表现存在差异,后者可能保留微弱但规律的脉搏,而前者完全丧失有效心搏。
心室颤动属于临床急危重症,一旦发生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日常生活中应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风险,冠心病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出现心悸、晕厥等先兆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心律失常可能。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