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科

用按摩器自慰会破处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晋军 主治医师
柳林县柳林镇卫生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自慰与勃起功能障碍有关系吗 勃起功能障碍与这些原因密切相关?

自慰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勃起功能障碍,但过度自慰可能加重心理负担或诱发疲劳。勃起功能障碍通常与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心理压力等因素相关。

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血管性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慢性病导致的阴茎血流不足;神经性原因可能源于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等影响神经信号传导;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或伴侣关系紧张也会干扰勃起功能。部分患者存在激素水平异常,如睾酮分泌不足。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加速病情进展。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就医评估血管、神经及激素水平。

张国喜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孕早期时可以自慰吗?

孕早期一般可以自慰,但需注意频率和强度。

孕早期自慰不会对胎儿造成直接影响,适度自慰有助于缓解孕期紧张情绪和性压力。妊娠初期子宫位置较深,适度性兴奋通常不会刺激宫颈或引发宫缩。自慰时需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使用异物插入阴道,防止感染风险。选择舒适体位,避免腹部受压,动作应轻柔缓慢。部分孕妇可能因激素变化导致性欲增强,适度自慰是安全的释放方式。

存在前置胎盘、先兆流产史或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应避免自慰。若自慰后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异常分泌物,需立即停止并就医。双胎妊娠、试管婴儿等高风险孕妇建议咨询自慰时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也需及时停止。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应谨慎评估风险。

孕期保持适度运动,穿着宽松棉质内裤,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对自慰存在顾虑,可通过散步、冥想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颈椎病可以用按摩器吗?

颈椎病患者在未出现神经压迫或急性炎症时,通常可以使用按摩器辅助缓解症状。若存在脊髓受压、椎动脉供血不足或局部皮肤破损等情况,则禁止使用按摩器。颈椎病多与长期劳损、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建议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干预方式。

颈椎病患者使用按摩器时,需选择低频轻柔模式,重点作用于斜方肌、肩胛提肌等颈部周围肌群。适度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对颈型颈椎病引起的僵硬、酸痛效果较明显。使用时应避开颈椎骨突部位,单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高频振动导致软组织损伤。

脊髓型颈椎病或神经根明显受压者使用按摩器可能加重神经水肿,诱发肢体麻木加重甚至瘫痪风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按摩可能引发眩晕、恶心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合并骨质疏松、颈椎肿瘤或局部感染时,机械刺激可能造成病理性骨折或炎症扩散。这类患者需优先接受牵引、药物或手术治疗。

颈椎病患者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低头,每1小时活动颈部,可做米字操等舒缓运动。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注意颈部保暖。若按摩后出现疼痛加剧、肢体无力等症状,须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综合治疗方案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由康复科或骨科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女生长期夹腿自慰到底有什么危害?
女性长期采用夹腿方式自慰可能引发会阴部血液循环障碍、泌尿系统异常、性敏感度下降、心理依赖和社交功能影响五类主要问题。这种行为属于正常的性宣泄方式,但需注意适度原则和正确方法。 1、会阴部血液循环障碍: 持续机械压迫可能导致阴蒂及大阴唇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局部淤血、麻木感或刺痛。临床观察显示每日超过30分钟的高强度压迫,会使会阴部组织氧饱和度下降15-20%,长期可能诱发慢性盆腔充血综合征。 2、泌尿系统异常: 尿道口反复摩擦刺激易引发尿道黏膜损伤,增加尿路感染风险。部分患者出现排尿灼热感或尿频症状,严重者可能发展为间质性膀胱炎。建议自慰前后注意清洁,并保持适量饮水促进排尿冲洗。 3、性敏感度下降: 长期单一刺激方式可能导致阴蒂敏感阈值升高,正常性交时快感减弱。神经适应性改变使约25%的长期实践者对传统性刺激反应迟钝,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达到高潮。 4、心理依赖形成: 频繁自慰可能影响多巴胺分泌节律,部分人群出现依赖倾向,表现为情绪焦虑时强烈渴望通过该行为缓解压力。建议培养多样化减压方式,如运动、冥想等平衡身心状态。 5、社交功能影响: 过度沉溺可能导致回避正常社交活动,影响人际关系发展。青少年群体中约8-12%的案例显示伴随轻度社交恐惧倾向,需警惕行为成瘾的可能性。 建议控制自慰频率每周2-3次,单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使用危险器具。可尝试温水坐浴改善局部循环,选择柔软面料内衣减少摩擦。培养规律作息和体育锻炼习惯,多参与集体活动平衡身心发展。如出现会阴顽固性疼痛、排尿异常或性功能障碍,应及时到妇科或心理科就诊评估。
小禾科普

主任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腰椎间盘突出可以用按摩器吗?

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热敷、牵引、药物等方式治疗,通常由久坐、姿势不良、外伤、退行性病变、遗传等因素引起。

1、日常护理:热敷有助于缓解局部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次敷15-20分钟,每日2-3次。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起身活动。

2、物理治疗:牵引治疗通过拉伸脊柱,减轻椎间盘压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庭牵引设备,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2次。注意牵引力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3、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片400mg,每日2次、双氯芬酸钠片25mg,每日3次可缓解疼痛。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50mg,每日3次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

4、姿势调整:保持正确坐姿,腰部挺直,双脚平放地面。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腰部可放置靠垫支撑。避免弯腰提重物,减少脊柱负担。

5、运动锻炼:适度进行腰背肌锻炼,如平板支撑、小燕飞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每周锻炼3-4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注意动作规范,避免过度用力。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结合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坚果等。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按摩器使用需谨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病情。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胃癌 胆囊炎 白内障 卵巢炎 脑水肿 神游症 产力异常 甲状腺炎 声带麻痹 慢性浅表性胃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