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白血病

m3新白血病一般如何治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儿童白血病初期血常规看哪些?

儿童白血病初期血常规异常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异常、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失衡及出现幼稚细胞。这些指标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1、白细胞异常: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常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10×10⁹/L或降低<4×10⁹/L,部分病例呈现"白细胞不增多型"特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是重要提示,但需注意与病毒感染相鉴别。

2、血红蛋白降低:

约80%患儿初诊时血红蛋白低于100g/L,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有关,贫血程度与病程进展呈正相关,但早期可能表现不明显。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100×10⁹/L见于60%以上初诊患儿,严重者<20×10⁹/L。主要因巨核系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等出血倾向,是疾病进展的重要预警指标。

4、中性粒细胞异常: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1.5×10⁹/L,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成熟障碍。这种"粒细胞减少伴相对淋巴细胞增多"现象需警惕,但需排除化疗或免疫因素影响。

5、幼稚细胞出现:

外周血涂片发现原始或幼稚细胞≥5%具有诊断价值,典型病例可见20%-90%原始细胞。但部分患儿早期外周血未见幼稚细胞,需骨髓穿刺确诊。

发现血常规异常应完善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建议选择易消化食物,分次少量进食,避免生冷刺激。出现持续发热、骨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血常规异常但无症状者也应定期复查监测指标变化。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怎么办?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由基因突变、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化疗:

化疗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等。化疗方案通常分为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具体方案需根据患儿病情制定。

2、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发挥作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常用药物包括伊马替尼、达沙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3、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患儿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白血病细胞。常用方法包括CAR-T细胞治疗和单克隆抗体治疗。免疫治疗对复发或难治性白血病患儿具有显著疗效。

4、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高危或复发患儿,通过重建正常造血系统来治愈疾病。移植方式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需进行严格的配型和预处理。

5、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白血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预防感染、输血支持、营养支持等。患儿在治疗期间免疫力低下,需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也十分必要。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饮食营养,建议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肉、新鲜蔬果等。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适度的室内活动。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治疗结束后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辐射和有毒化学物质,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怎么治疗?

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通常由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化疗:

化疗是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等。化疗方案通常分为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具体方案需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危险度分级等因素制定。

2、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白血病细胞,可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如FLT3抑制剂用于FLT3基因突变的患儿,BCL-2抑制剂可用于难治性病例。靶向治疗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3、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高危或复发的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治疗选择。移植前需进行配型,最佳供体为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移植过程包括预处理、干细胞输注和植入期管理,需密切监测并发症。

4、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患儿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白血病细胞。包括单克隆抗体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CD33单抗可用于CD33阳性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病例中显示出良好效果。

5、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包括预防感染、输血支持、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用于促进中性粒细胞恢复,抗真菌药物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良好的支持治疗可提高治疗耐受性。

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建议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治疗间歇期可进行适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人群密集场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监测治疗效果。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出血倾向等变化,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心理支持对患儿康复同样重要,可通过游戏治疗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白晓燕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常见?

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主要有反复发热、贫血体征、异常出血、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这些症状可能由造血功能异常、免疫缺陷、凝血障碍、肿瘤浸润或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

1、反复发热:

白血病患儿因正常白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力低下,易出现持续或反复低热,体温多波动在37.5-38.5℃之间。这种发热对抗生素治疗反应差,可能伴随夜间盗汗现象。

2、贫血体征: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会导致面色苍白、乏力倦怠等贫血表现,患儿活动后可能出现气促。部分儿童会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非特异性症状。

3、异常出血:

血小板减少可引起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或牙龈渗血,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出血症状多呈现为多发性和自发性特点。

4、淋巴结肿大:

约半数患儿会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域。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偏硬,活动度差,直径通常超过1厘米。

5、骨骼疼痛:

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可引起四肢长骨或脊柱疼痛,夜间加重,易被误认为生长痛。部分患儿会出现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等表现。

建议家长注意观察儿童日常状态变化,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需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治疗期间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公共场所暴露。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新生儿能吃吗?

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新生儿可以服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维生素AD滴剂主要用于预防维生素A和D缺乏症,新生儿使用需考虑个体差异、喂养方式、生长发育需求、潜在风险及医嘱指导等因素。

1、个体差异:

新生儿对维生素AD的需求量存在个体差异,早产儿、低体重儿与足月儿的代谢能力不同。医生会根据出生体重、胎龄等指标调整剂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蓄积中毒。

2、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更易缺乏维生素D,因母乳中含量较低。配方奶喂养者需计算奶粉中已有添加量,防止重复补充。混合喂养者需结合两者情况综合评估。

3、生长发育需求:

维生素A参与视觉发育和免疫功能,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和骨骼生长。快速生长期的新生儿需求较高,但过量补充可能抑制自身合成能力,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

4、潜在风险:

维生素A过量可能引起颅压增高、肝损伤;维生素D过量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血管钙化。新生儿肝肾代谢功能不完善,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必须严格遵循预防性补充剂量。

5、医嘱指导:

国内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推荐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具体剂量和剂型选择需医生评估地域日照条件、母亲营养状况等综合决定。

新生儿服用维生素AD期间,建议选择上午固定时间给药以提高依从性。哺乳期母亲可同步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以及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海鱼、蘑菇。避免将滴剂直接加入奶瓶以防残留,可滴在乳头上或使用专用喂药器。定期儿保检查时需反馈喂养细节,医生会根据囟门闭合情况、骨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动态调整方案。注意观察有无烦躁、多汗、呕吐等异常反应,储存时需避光密封以防氧化失效。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惊厥 闭孔疝 垂直斜视 成骨不全 脊髓肿瘤 玫瑰糠疹 肝肺综合征 毛发角化病 肾发育不全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